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 > 正文
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2021年全国老员工暑期社会实践玉溪专项活动

来源: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 时间:2021-08-28

2021年8月1日—8日,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玉溪市委员会组织开展了2021年全国老员工暑期社会实践玉溪专项活动,永利集团研究生团队瓦猫志愿服务队有幸入选本次活动,和各兄弟院校调研团队一起参加了活动。团队由组长谢鹏飞,组员潘成义、白永庆、周思涵、蒋彬兴组成。

按照分工安排,公司调研团队参加了共青团玉溪市红塔区委员会组织的以“弘扬聂耳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2021年全国老员工暑期社会实践玉溪(红塔区)专项活动。

第二阶段,团队以玉溪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发掘当地非遗文化元素,选取瓦猫文化进行特色工艺进行调研,通过对工艺特色、行业发展、艺术转化和创作、设计转化服务等进行专业思考,提出系统建议并通过活动感悟出一些自己的心得。

8月4日,我们参观和调研了玉溪红塔山、玉溪古窑址和小龙茵刺绣工作室。

在玉溪的东南边,红塔山和青花窑相对而立。红塔山因山体顶部耸立有元代所建的塔而得名,而玉溪青花窑经考古发现,也洽始烧于宋元,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山高人杰。

在参观玉溪古窑遗址时,从已经发掘完毕的一号窑口来看,玉溪窑产品造型古拙敦厚,线条简单,胎体也较厚重。玉溪窑生产的青花瓷虽然在工艺技术上全面学习景德镇,但以造型粗犷、纹饰简朴生动、青花呈色深沉、遗存数量较多而独树一帜。

 

实践团队参观玉溪古窑遗址

在山坡里掩埋的待开发二、三、四号窑口,充分说明自古以来云南同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云南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玉溪青花古窑遗址的正对面,便是参观的下一个目的地,玉溪市因水得名,而红塔区因山得名。原名白塔,元代始建,塔身用青石支砌,为密檐式结构八方七级实心塔,塔高三十五米,阁楼式的逐级往上收缩,西面五、六、七级各有一佛龛,每龛内置有铜佛像1尊。1958年将白塔涂为红色,更名为“红塔山”。后在山顶上另修建了一所玉溪烟事博物馆,对烟草的种植、加工、烟具及与烟草有关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及展示。

实践团队在红塔前留影

实践团队在红塔山调研留影

随后大家对青花街进行了参观调研。青花街位于玉溪市红塔区红塔大道95号,是一条民族文化体验商业街区。虽称之为“街”,但与传统的街区不同,它更像一个是一个集历史文化、传统技艺、现代创意等元素为一身的综合体。

青花特色商业街

青花街它的名字的由来离不开大家的玉溪窑,与大家红塔区瓦窑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600多年前的元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便利用当地优质黏土烧砖砌起龙窑,开采陶土,烧制瓷器,并在明代就成了除江西景德镇以外,生产青花瓷的第二大窑口。只不过,在时代的更迭中,它被时光的尘埃所淹没。直到上世纪60年代被人们所发现,它也凭借自己古朴的气质再次把人们深深吸引。

如今,青花街作为综合体验街区,不仅是美食街,还是玉溪传统文化的体验街。在这里有我们的玉溪青花、花灯戏、民族刺绣等民间艺术,不断完善玉溪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功能,提升玉溪城市竞争力,加速建成创新型、创意型特色城市,打造玉溪新的文化名片,这也成了玉溪市、红塔区重点打造的文化旅游项目。

在对青花街的调研当中,大家在小龙茵创始人钱晓丽的带领下参观了云南小龙茵绣娘基地。钱晓丽老师对彝族刺绣的传承历史、基地创建历史、刺绣精品作品进行了详细讲解和阐释。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件件做工精良的作品,一张张沉甸甸的获奖证书。在作品类型上,也不再是传统单调的服饰,而是在彝族刺绣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创新应用,涵盖服饰、箱包、鞋履等各类文创产品。过程中老师也积极的调动现场氛围与同学老师们问答互动,从刺绣技法到设计灵感,一件作品的各个方面,知无不言,让同学老师们更能进一步去了解刺绣技艺和民族文化。正是她对刺绣技艺和民族艺术的热情,在与绣娘们的共同努力下,为云南少数民族刺绣技艺的传承和少数民族精品的保护与创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实践团队认真听取老师讲解

实践团队在小龙茵工作室前合影

8月5日,我们参观云溪陶和玉之陶两个实践基地对针对瓦猫主题展开了深入调研。

“云溪陶”由90后夫妇王子强和李萍携手创办,取义“云怀溪哺”,寓意在云的怀抱,溪水的哺育之下吸收天地灵气,茁壮成长。“云溪陶”的瓦猫制作取材于云南本土的粗陶,玉溪青花体现了云南多民族地区的质朴,青花与瓦猫两者相结合,更好地展示了玉溪的本土文化。

云溪陶青花瓦猫

传统瓦猫常以大嘴尖牙形象直立于瓦片上,缺乏灵性,因此王子强夫妇潜心研究猫的动态,使云溪陶瓦猫的造型不同于传统瓦猫,其创新作品充分展现猫的生活习性,其中“瓦猫大人”系列作品采用拟人的手法,突破传统瓦猫留给大众的凶猛的印象,潮玩形象契合了当代审美,有利于瓦猫文化的传播。

“瓦猫大人”系列作品

大理传统瓦猫(左)和玉溪陶瓦猫(右)对比

优秀的创新作品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学习和钻研,王子强和李萍和国内外陶瓷界时刻保持密切的交流,在烧制温度和工艺上不断尝试创新,如:乐烧、柴烧、苏打烧等。不仅如此,两位艺术家还将大理白族扎染针法融入作品中。“云溪陶”将传统瓦猫带进现代生活,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象融入到现代生活,让更多人了解瓦猫文化和玉溪文化。

实践团队在云溪陶工作室调研

实践团队在云溪陶工作室合影

玉溪玉之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公司位于玉溪红塔区瓦窑村的公路侧方半山上。来到该工作室就被映入眼帘的各式花器、茶具、瓦猫、餐具和摆件吸引住了,一件件器物安静的摆放在架子上面,独特的艺术特征散发着玉溪窑的魅力,据了解得知,玉之陶作为“玉溪青花的第一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玉溪青花的重生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践团队进入到玉之陶工作室调研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陶艺工作室而言玉之陶更加的富有文化气息,半山脚下的独特地理位置赋予了该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艺术作品使人自然的看到了一种手艺文化,陈光林老师在队伍游学实践中赋予了极大的帮助,来到工作室内陈老师先是带我们观看作品及艺术藏品,并讲述玉之陶及其玉溪青花。

 

实践团队在认真听讲

玉之陶独特玲珑可爱的瓦猫:从前,在云南的各地区都由瓦猫,瓦猫是农村房屋屋脊的镇宅兽,如今随着时代进步,房屋架构的变化,在云南的很多地方已经找不到瓦猫的存在了,而瓦猫也由此被重新定义,瓦猫走下了屋脊进入人们的生活,各式各样的茶宠摆件让瓦猫以另外一种方式获得重生。

玉之陶工作室制作的瓦猫

实践是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陈光林老师及工作室师傅的安排下同学们顺利的得到自己的泥巴开始制作一个小瓦猫,这个过程充满了乐趣,同时,在整个过程当中,陈老师悉心的指导着每一位同学,耐心且热情将这位手工艺大师和青花传承人体现得更加的和蔼和善。

实践团队在亲身体验瓦猫的制作

实践团队与陈光林老师合影

 

个人心得

 

8月1日至8月6日永利集团调研小组对玉溪市市情和瓦猫现状进行了调研。玉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位于云南省中部,素有“三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聂耳故乡”)美誉,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物产资源,这片土地创作的青花瓦猫独具特色。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红塔区青花街的布置不局限于“青花”的表面装饰,而是以红砖铺地、筑墙,谱写着玉溪青花的生命历程,传递着玉溪人民与青花之间的温度。青花如此,传统屋脊神兽瓦猫亦如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瓦猫渐渐从屋脊走进现代生活,造型上吸取其他地区瓦猫的特点并不断创新,纹样材质上与玉溪青花相结合,这一改变适应了当下的市场需求,拓宽了民族民间艺术的生态环境。对于创新者来说,传承与创新之路需要知其根,处理好“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搭建好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桥梁。

——蒋彬兴

 

很荣幸能够参加2021年老员工暑期社会实践玉溪(红塔区)专项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从瓦猫出发,逐渐的去了解它的历史去了解它的文化价值,这只可爱的瑞兽不再孤零零的站在屋脊,它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已经从单调屋脊走到屋里屋外,出现在各种文创产品当中,瓦猫也玩出了新的花样,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了一个新的“瓦猫时代”。同时,在本次专项活动中,除了瓦猫外,我们还感受到了玉溪青花的古风古韵,在那青白之间,同时也有幸目睹了我们的花灯戏,虽是清唱却是最考验一个人的唱功,开腔那一刹那,仿佛穿梭在历史的隧道中,昔日的画面依稀可见。也正是这些种种的民族民间工艺,民间艺术丰富玉溪人民生活,同时也记录着他们对这片土地,对生活的热爱。

——潘成义

 

这次暑假由学校组织我们到玉溪参加老员工“三下乡”活动,我们申报的研究课题是关于玉溪城市品牌塑造,主要的围绕玉溪瓦猫和玉溪青花的研究。在玉溪学习调研的6天时间里,我们既参观了村庄建设代表的大营街村,也参观了玉溪杰出代表人物聂耳的故居和纪念馆,从历史悠远的玉溪窑到新兴崛起的青花街,我们全面了解了玉溪的各个面貌。当然,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也对云溪陶和玉之陶两家当地代表企业进行了走访和调研。玉溪青花的源远流长,瓦猫文化的盘活创新,城市品牌的探索构建,是我们当下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任需继续努力探索的方向。

——周斯涵

 

参加此次2021年老员工暑期社会实践玉溪(红塔区)专项活动。整个活动下来,收获颇丰,通过为期几天的调研和了解,我们感受到了玉溪(红塔区)的独特魅力。这里,有着古色古韵的玉溪青花;有着生动有趣的玉溪瓦猫;有着经典励志的聂耳文化;这里更是一座生态宜居的健康城市。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但是我们在这次活动当中了解到的玉溪发展;认识到的玉溪文化;感受到的地区魅力,让我们在实践中收获,在实践里面学习。

——谢鹏飞

 

在2021年八月的暑期,我很荣幸参加了老员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次下乡活动,我受益非浅,去到玉溪红塔区感受了地区的多彩文化风貌,感受民族文化的光辉,这是一段吸收的过程,同时这也锻炼、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这虽说是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但我认为将会对我以后的学习起到重大作用,我坚信一个合格的老员工必须要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希望同龄人们珍惜青春,用无限的青春创造无限的美丽。

八月烈日炎炎,我们此次三下乡队伍有红塔区团委多位老师和我们小组团队对接,几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员工组成了一支队伍。我们在七天的时间里跟随团队到红塔区主各个地方学习参观,先后跟随团队到云南第一村“大营街”,“聂耳纪念馆”,聂耳故居”,“红塔区”,“玉溪窑”,“云溪陶”,“玉之陶”学习参观,七天的实践活动当中,我们做了许多,走访、座谈、参观学习、交流体悟。这短短七天的实践我们收获了团队友谊,也感受到了玉溪红塔区的风土人情,此次的活动是美好而充满意义的。

——白永庆

 

图文:谢鹏飞、潘成义、白永庆、周思涵、蒋彬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