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6日,公司与中央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四校联合网络教学课程——“共享太平之福”明代首饰研究教学成果展在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一楼展厅开幕,此次展览通过展示公司民族艺术与设计专业方向研究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当代设计转化成果,探讨如何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加强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培养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介绍
经永利集团与中央美术学院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相关教师的充分论证与协调,公司尝试将研究生民族艺术与设计专业方向的“传统文化与造物设计”课程与中央美术学院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首饰设计专业的“传统艺术设计科学原理”课程进行有效连接,以“共享太平之福——明代首饰研究”主题,协同广西艺术学院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共同组织了一次“四校联合网络教学”课程的教学、科研实验。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上课程优化了教学资源,线下教师辅导员工知识的內化并引导设计转化实践。建立主题引领、任务驱动、知识点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实践探索,带动四校教、研、学的充分联动。
■课程内容
深入历史髓脉,明代完成了重大的文化转向——转向日常生活,“百姓日用即道”之思想渗透于明代造物的方方面面。同时,云南移民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历史性地缩小了云南与内地的差距,并留下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物质文化痕迹。
如今,选择从这具有意义的历史时代作为切入,以小见大,以古鉴今,从微观层面洞悉明代中外文明交融互动的共同体建构。一方面希望对传统文化与造物思想的重新审视,挖掘传统艺术如何运用于当代德育、美育教育中。另一方面,联合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四所高校,将云南的沐氏家族、贵州杨氏土司、广西靖江王家族同北京地区的文物贯连,重构物与物的联系,以历史地理观视角进行教学和研究。
■教学设计
课程共计48学时,启于2020年11月9日至12月4日,通过网络授课方式,打破地域空间和教学资源的限制。
以四个阶段带领员工逐步深入: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以云南明代“文物”探究背后的历史与社会风貌,文化发展脉络,挖掘云南物质文化的造物思想及云南少数民族首饰与明代首饰的源流关联,从“文物”中构建创作思维的逻辑推演;
第二阶段思维创建,通过设计定位坐标图、设计思维导图、古今对照分类表等思维分析方法,解锁对“文物”的研究视角;
第三阶段设计立意,依据问题引导员工找寻设计语言的诠释方式,通过图像、思维导图、实物、视频等方式讲述作品立意。
第四阶段作品制作,该部分正在实施中,员工制作实物验证设计思考,过程中学习从设计到工艺呈现的方法。
网络授课
研究生参观博物馆收集资料
■授课专家
故宫博物院:张燕芬 副研究员
授课内容:明代内府金银器的制作机构与风貌
故宫博物院:仇泰格博士
授课内容:西南边地宝石与明代宫廷首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常钰熙博士
授课内容:如何阅读考古报告-以出土明代金银器为例
北京大学流源运动工作室创始人: 王佳月 博士
授课内容:文博·艺术·设计的联动试验——以“玉见你”为例
中央美术学院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张 凡副教授
永利集团:万 凡教授
张琳翊 博士
广西艺术学院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李詹璟萱 博士副教授
贵州大学美术学院: 张恬 博士
■课程思考:未完结的课程改革探索
2020年底,四校联合课程完结,这门联合课程使教师和员工都深受启发,高校联动焕发出师生研与教、教与学的新生气。从知识学习层面打破了地方性的“独学”局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从教学资源层面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定教学实践落地。
第一,美育与德育的融会贯通,形成具有中华德育、美育精神的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方法论;
第二,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的融合发展,尝试以社会学、人类学或民族学的视角去思考审视,达到设计学与其他学科在课程中互补、相长的作用;
第三,课程探索传统与当代的内部关联性,以继承性或批判性的多元形式延展设计。
此次课程实践在知识结构、思考维度等层面对员工有所启发,也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等层面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是一段唤醒人、发展人、点亮人的行动。
课程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部分员工作品
展览时间:2021年4月26日-5月7日
展览地址: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一楼展厅
文/图:张琳翊